譯製片,指把原版影片的對白或解說,從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重新配音複製的影片翻譯與「字幕片」相對,兩者構成「翻譯片」(「翻譯片」也可狹義地僅表示「譯製片」)。其譯製過程又稱「譯配解說」或者「配音」(配音的含義更廣一些),與「譯配字幕」相對。一部優質的譯製片,要忠實地反映原版、使得受眾易於接受,甚至嘴型等細節也力求一致。
在中國大陸的語境中,譯製片不僅包括譯作漢語普通話或者方言的外語影片,同時包括將原為漢語的影片譯作少數民族語言或將原為少數民族語言的影片譯作漢語的影片,極少情況下也可能包括將閩粵等南方方言影片譯作普通話的影片。
各國對引進影視劇的加工方式根據其本國受眾狀況、文化背景和傳統習慣而不同。中國有悠久的譯製歷史,但隨著居民外語水平提高、影片網絡傳播增加、劣質譯製片充斥市場等因素,「字幕片」有占據絕對主流的趨勢。
目錄
- 1 譯製過程簡介
- 2 各地情況
- 2.1 歐美國家
- 2.2 大中華地區
- 2.2.1 中國大陸
- 3 方言譯製片
- 3.1 經典方言譯製
- 3.2 中國大陸對方言譯製片的限制
- 4 少數民族語譯製片
- 5 參見詞條
- 6 參考
譯製過程簡介[編輯]
- 將對白、解說譯成所需的語言;
- 錄製對白聲帶;
- 混錄完整的譯製聲帶;
- 製作用於放映的影片拷貝翻譯
各地情況[編輯]
歐美國家[編輯]
- 在歐洲進口影視份額較大的荷蘭、比利時等國,他們一般都要採取配字幕的方式。
- 在進口影視劇所占比例較低的法國,則是採用配音的方法。
- 美國在引進外國影視劇這個問題上一向採取保守的態度,在極少量的引進片中往往使用打字幕的方法翻譯[1]
大中華地區[編輯]
中國大陸[編輯]
在中國大陸,翻譯片的發展儘管經歷了最初的加字幕階段,但在大量引進國外影視劇之後,便很快形成了「譯製片」的傳統,亦即不用原版帶中的外語對話,只保留其中的國際聲翻譯[1]
近年來,隨著電影相關產業市場化,配音這種工作於幕後,而且收入較少,導致人才流失,譯製片質量下降;再者,網絡發展、人民外語水品提高,偏好字幕片的人越來越多,曾有網絡調查數據反映更喜歡字幕片的占七成以上。
方言譯製片[編輯]
經典方言譯製[編輯]
- 《貓和老鼠》各方言版
中國大陸對方言譯製片的限制[編輯]
2004年10月13日, 國家廣電總局發出《 關於加強譯製境外廣播電視節目播出管理的通知》, 禁止播放方言版的譯製片。[2]
少數民族語譯製片[編輯]
到2010年,中國共有11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製中心,分別是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雲南、廣西、四川涼山、貴州、吉林延邊譯製中心和四川藏語康巴方言公益電影譯製基地。
參見詞條[編輯]
參考[編輯]
- ^ 1.0 1.1 段鴻歆. 譯製片與字幕片翻譯的差異.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1年7月 (中文(簡體)).
- ^ 劉飛宇翻譯社石俊. 語言權的限制與保護——從地方方言譯製片被禁說起. 法學論壇. 2005年: 110–114 (中文(簡體)).
本文來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F%91%E5%88%B6%E7%89%87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
留言列表